中国文化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在古代,古人对很多事物都有称谓,特别是年龄,各个年龄都会有自己的称谓。你知道古人对男子各个年龄称谓是什么吗?

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除了这样的总体分类之外,古代还有一些特殊年龄的对于的具体称谓。
0-1岁:

0岁:初度
指小儿初生之时。《离骚》记载:“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也代称生日。
汤饼之期:
指婴儿出生3日。旧俗中,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襁褓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旧说长一尺二雨至二尺,阔八寸左右。
赤子
未满周岁的婴儿。因为婴儿的皮肤微微泛红,颜师古:“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赤子之心,说的就是一颗如同初生儿一样纤尘不染的纯洁心。)
1岁:牙牙
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周晬
指婴儿周岁。
2-3岁:孩提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韩愈诗中:“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现如今,很多人常用“孩提时代”形容自己的童年。

8岁:童龀
童龀(chèn)
“童龇”,一般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垂髫:
亦作垂龆。3、4岁至7岁(女)、8岁(男)的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岁:总角
《诗经》中把儿童的发髻称作“角”,后来人们习惯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8、9岁至13、14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礼记·内则》:“拂髻,总角。”
《诗经》中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孙)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晋书·何劭传》:“邵字敬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莫逆之交不足恃矣,然总角之交,应非泛泛也。”
9岁:九龄
九龄
九龄,典故名,典出《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指九十岁,后引申为长寿。另亦有指九岁。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唐殷寅《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言因六梦接,庆叶九龄传。宋范成大《别拟太上皇帝挽歌词》:“如何千万寿,不待九龄终。
九龄详细释义
《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旬有二日乃间。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咀荃其终抚诸?」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成王幼,不能莅阼。周公相,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之为世子也。汉·郑玄注:「年天气也。齿人寿之数也。九龄,九十年之祥也。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言与尔三者。明传业于女,女受而成之。」
释义
郑玄注:"九龄,九十年之祥也。"后引申为长寿。
黄口:
10岁以下。本指幼鸟,后指儿童。《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10岁: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12岁:金钗之年

指女子12岁的年龄。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13-15岁:
13岁:豆蔻
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杜牧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根据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当时冯自由年十四岁,称“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岁矣。
舞勺之年-基本内容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又以舞勺代指十三岁。如孙科《革命逸史序》(冯自由着):“年逾舞勺,即加入兴中会,亲炙总理,从事革命。”当时冯自由年十四岁,称“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岁矣。
二七之年:女孩14岁

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15:束发、成童、志学
束发
系结头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也指束发的头饰。其实男子束发和和女子盘发不同,女子的盘发自有奥妙,是先盘发再插簪子,抽掉簪子的话头发会自动散落下来。款式上,玉簪有男用和女用之分,一般的说男用发簪长一些,更注重实用性,簪头装饰纹样比较简洁,吉祥福寿的图案据多。我问过道士,如果突然把簪子拔下,发髻会不会向瀑布一样散开,他说不会的,即使把簪子拔下,发髻也不散,至少两个小时内不会散。
成童
语出:(1).年龄稍大的儿童。或谓八岁以上,或谓十五岁以上,说法不一。《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明危素《文献黄公神道碑》:“比成童,不妄出门,能备诵《书》《诗》。”(2).引申指神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张博山]少有成童之目,九龄作《梅花赋》惊其师。”
志学基本内容
志学:为男子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15-20:舞象之年
简介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5岁:及笄(jī)
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志学之年:男子15岁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男孩子13--15岁称舞勺之年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又以舞勺代指十三岁。如孙科《革命逸史序》(冯自由着):“年逾舞勺,即加入兴中会,亲炙总理,从事革命。”当时冯自由年十四岁,称“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岁矣。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16岁:二八
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
女子16岁:破瓜、碧玉年华
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破瓜即为两个八,相加为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20岁: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
弱冠、
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七尺
(1).古代指二十岁。《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贾公彦疏:“七尺谓年二十知者,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
(2).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南朝梁沉约《齐太尉王俭碑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唐李颀《古意》诗:“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清·田兰芳《哀袁信庵(袁可立孙)》:“七尺桐棺停啸史,一杯黄土瘗昂之。”清孙枝蔚《黄河舟中》诗:“七尺虽无用,临深亦可惊。”阿英《袁中郎做官》:“不肖虽愚,岂以七尺易一官。”
弱冠
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及冠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名。这个是古代的说法,现代是成人礼,一般是18岁。清昭梿《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之童子,惟司洒扫。
冠岁
冠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加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汉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可以参加祭祀大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即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冠年
冠年,指男子二十岁,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忘身·释僧富》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结发:
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桃李年华:
女子20岁。
花信年华: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30岁(男):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壮室
而立
而立,词语,其意是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的人。
立年
“而立之年”的省称。指三十岁。
始立解释
(1)、谓三十岁。清吴伟业《海虞孙孝维三十赠言》诗之三:“始立何容减宦情?法曹有弟尚诸生。”
(2)、犹始创。明吴从先《序》:“乃进而求苍颉、沮诵于始立。递夏商之记言、记事之分为二也。”
壮室引证解释
男子三十称壮年,又值当娶妻室之岁,故称“壮室”。《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旧唐书·刘祥道传》:“壮室而仕,耳顺而退,取其中数,不过支三十年。”唐蒋防《霍小玉传》:“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宋阮阅《增修诗话总龟·幼敏门》:“李贺字长吉,唐诸王孙,七岁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师……不幸未壮室而终。”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30岁
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不惑之年
不惑,亦称作不惑之年,不惑的意思是遇到事物、事情能明辨是非而不疑惑。今用不惑或不惑之年指人到了四十岁的年龄。《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50岁: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艾:
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
半百,指五十。多用于年龄。语出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知非之年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出自《论语·为政》。“知天命”,许多人会误解成听天由命的意思,其实,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苛求结果。
30岁:而立——指男子三十岁。40岁:不惑——指男子四十岁。50岁:天命——指男子五十岁。60岁:耳顺——指男子六十岁。70岁:从心——指男子七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51岁:“开六”
五十一为六十纪数的开始,故称五十一岁为"开六"。
六九年:即54岁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花甲
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天干地支纪年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通常叫做“六十花甲子”,因此六十岁称作花甲。
耳顺之年
耳顺之年,中国成语。耳顺,亦称作耳顺之年,耳顺的意思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或是清楚理解听到的话。今用耳顺或耳顺之年指人到了六十岁的年龄。出于先秦·孔子《论语·为政》。
高龄:
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qí):
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
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61岁:开七、华甲
开七
六十一为七十纪数的开始,因称六十一岁为"开七"。

64岁:破瓜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古稀
古稀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但是解作古来稀少,与过去不同了。医学保健昌明,阅报见过百岁老人还侍奉着高堂老母的事,将来这有可能就不再是新闻了呢。
71岁:开八
十年一秩,七十一岁为八十纪数的开始,称为开八。同此,五十一岁称开六,六十一岁称开七
77岁:喜寿
喜寿,七十七岁的雅称。因“囍”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得此名。
80岁:望八、杖朝之年
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
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米寿
米寿是我国传统的寿称之一:米字拆开为八十八,故代指八十八岁,还可表示年事虽高但任食欲旺盛。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此外在我国传统的寿称中,常见的还有“而立”、“花甲”、“不惑”、“古稀”、“耄耋”、“期颐”、“喜寿”、“白寿”、“茶寿”“卒寿”、“还历寿”等。
80-90岁:耄耋之年
耄(mào):
古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耋(dié):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八九十岁。《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耄耋泛指晚年,常代表八九十岁的老人。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六十曰耆;耆,指也。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或曰黄耇,鬓发变黄也。耇,垢也。皮色骊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鸡胡也。或曰冻梨皮有斑黑如冻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儿齿也。百年曰期颐;颐,养也。老昏不复知服味善恶孝子期于尽养道而巳也。老,朽也。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90岁:望九、鲐背之年

上寿:
90岁为上寿。
鲐背之年
鲐背之年,古人九十岁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鲐是一种鱼,背上的褶皱如同老人的皮肤,故借此指代九十岁。中国传统医学文献里,关于「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鲐背之年的。闻君誓天,余愧无颜,愿复善保南山南;闻君恸哭,余声不读,愿复善保北山北。
冻梨——年事较高的老人会有老年斑,如同冻梨上的斑纹,九十岁的老人也称冻梨。
99岁:白寿——九十九岁比百岁差一岁,百字去掉一为白,故称白寿。
100岁:期颐、人瑞
期颐
指年龄在百岁及以上的老人。一百岁。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期颐:百岁之人。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到一百岁,吃饭穿衣都要孝子来照顾。故称一百岁为期颐之年。《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108岁:茶寿——茶字上面为廿(二十),下面为八十八,两者加和为108岁。
140岁:双稀、双庆——七十岁为古稀之年,140岁为两个七十岁,即为双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