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公元581年—618年)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的大一统王朝。那隋朝是如何灭亡的,隋朝多少年?隋朝有几个皇帝?隋唐的说法从何而来?隋朝的民生、人均生活水平、人民生活质量恰恰是历代最好的、人均收入、购买力也是历史上最高的,事实上是在中国所有朝代中,隋朝国也最富民也最富,这得益于隋文帝的仁政爱民而推行的各项开明政策。
隋朝(Sui Dynasty,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是五胡乱华之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的大分裂,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现在常说“周秦汉唐”,但忽略了隋,显然有失公允,唐的盛世实际上是隋朝的接力。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因为隋文帝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隨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即位后立国号为“隨”,但其认为“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稳定的意思,恐不祥,于是他去掉“辶”,以“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名。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即位后,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并于大业二年(606年)颁布诏书迁都洛阳。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朝之初,与突厥进行战争,击溃了突厥的军事威胁,还统一了青海地区。隋文帝在位年间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隋炀帝在位时期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个人造工程之一(另一是长城),但因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迫使隋恭帝禅让,享国祚38年。619年,皇泰主被迫禅位王世充,隋朝彻底亡。
为了巩固统治,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对后世影响深远,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至今仍被中国和世界诸多国家所运用。隋朝做出了其他王朝无法比拟的巨大成就;另外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治,兴建了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完善府兵制度,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外交方面,隋朝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臣服的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
隋朝尽管只存活了三十多年,和十几年的秦朝一样,都很“短命”,但恰恰是这两个“短命”王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统一。一个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大动荡,一个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而且两个朝代在制度建设上也做出了其他王朝无法比拟的巨大成就。比如秦朝建立的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以及郡县制等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隋朝建立的以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为核心的封建王朝的新型政治体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隋朝户口流动表
年代 | 户数 | 口数 | 备注 |
---|---|---|---|
北齐隆化元年(577年) | ①3302528 ②3032528 | ①20006886 ②20006880 | ①号数据出自《周书·卷六》 ②号数据出自《通典·食货七》 |
南陈太建九年(577年) | ①50万 ②60万 | ①200万 ②240万 | ①号数据出自《北史·卷十一》 ②号数据出自《隋书·卷二十九》 根据学者考证实际人口达1500万 |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 | ①3599604 ②1599604 | 9009604 | ①号数据出自《通典·食货七》 注:统计范围仅包括北周旧地,学者考虑未纳入统计的人口而认为实际约为1250多万人。 |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灭齐后 | 4622528 | 29016484 | 数据出自《十六国北朝人口考察》,学者路遇、腾泽之认为灭齐后实际人口约为3250万。 |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前 | 650万 | 33579000 | 户数出自《隋书·卷四十二》 口数出自王育民版《中国人口史》 |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后 | 710万 | 36678600 | 数据出自王育民版《中国人口史》 |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 | 870万 | 44944200 | 户数出自《唐会要·卷八十四》 |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 | ①8907546 ②9070404 | ①46019956 ②46854540 | 此为官方统计的户口峰值,因学者考虑到依附于门阀士族的浮客、部曲、奴婢、客女以及官户、匠户、乐户、佃农等大量未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故学者认为实际人口略高于官方统计数据,隋朝人口峰值应约为5032万。 |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 | 200余万 | 1500余万 | 户数出自《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六》 口数出自路遇、腾泽之的《中国人口通史》 |
注:本表数据参考《周书》、《北史》、《隋书》、《通典》、《唐会要》以及各版《中国人口史》。 |
但是仅仅依据上述表格数据,认为短命隋朝38年的富庶,让唐朝五代才让人口赶上是有失公允的。
隋朝一共有几个皇帝?隋朝一共有五个皇帝(不计追封),正统皇帝只有三位:隋文帝、隋炀帝、隋恭帝。
年号 | 纪年 | 庙号 | 名字 | 即位 时间 | 即位 年龄 | 在位 年数 | 死时 年龄 | 世系 | 备注 |
开皇 | 581 | 高祖 | 杨坚 | (581) | 41 | 24 | 64 | 弘农华阴人,移居武川镇,父杨忠,西魏、北周开国功臣,位至上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 北周时,袭父爵隋国公,其女为宣帝皇后,故宣帝拜为上柱国、大四马,宣帝死,静帝八岁即位,坚以外祖总揽大权,封隋王,581年二月,废静帝自立,国号隋 |
仁寿 | 601 | ||||||||
大业 | 605 | 炀帝 | 杨广 | (604) | 36 | 15 | 50 | 文帝第二子 | 开皇元年封为晋王,太子杨勇被废,立以为皇太子,604年七月杀其父即位,618年三月,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死于江都 |
义宁 | 617 | 恭皇帝 | 杨侑 | (617) | 13 | 2 | 15 | 炀帝孙,元德太子杨昭之子 | 大业三年封陈王,后改封代王,617年李渊入长安,奉以为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次年五月,禅位于李渊,隋亡 |
史家用皇帝来纪年,被史家用来纪年的隋朝皇帝就是隋文帝、隋炀帝、隋恭帝这三个人。隋炀帝死,隋恭帝在长安被李渊拥立为帝,而且在位两年。对于从隋炀帝死到唐高祖即位之间的这个时间段史家就是以隋恭帝来纪年的,隋恭帝当然是隋朝的第三位皇帝。而唐高祖李渊则是在隋恭帝在位两年后才称帝的。
1、隋文帝杨坚(西魏大统七年-仁寿四年,即541年~604年),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庙号高祖,在位24年,后为次子杨广所弑。 杨坚为华阴人,系西魏随国公、北周柱国、大司空杨忠之子。北周时曾为“骠骑大将军”,又封为“大兴郡公”,后袭父爵柱国,并将长女嫁北周武帝为后,地位显赫,北周武帝时任随州刺史。其妻即独孤皇后为北周时当朝柱国、大将军独孤信之女。公元581年,杨坚以“受禅”为名,废北周静帝而自立,改年号为“开皇”,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杨坚以汉人政权取代了长期统治中国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可以说,隋文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隋文帝非常俭朴,而且 他勤于政事,惜兵爱民,但他也有自己的缺点,他天性忌刻,不辨忠奸,废太子杨勇,最终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杨广杀害。
2、隋炀帝杨广(569年 - 618年3月11日,在位604年~617年)。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坚的次子,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的人,却以残暴著称于世。在经过弑父、杀兄、 囚弟之后,于仁寿四年七月登上皇帝的宝座,并改元大业。隋炀帝一即位,就开始了穷奢极欲、纵情声色的腐化生活。修东都、开运河、筑长城(唯独没有修建自己陵墓);或北巡、或西狩、 或东征、或南游,舟车驼马,日不暇给;徭役繁多,虽然在某些方面确实有着很好的作用,但是总的来说,他的这些做法严重地破坏了生产,而且使隋朝的国力也一落千丈,并将隋朝推向灭亡。
3、隋恭帝杨侑(605年-619年),隋炀帝之孙,617年11月李渊以尊隋为名,打着“废昏立明,拥立代王”旗号攻入长安后拥立他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李渊被册封为唐王,大丞相,把握了朝政,其实乃傀儡皇帝。义宁二年(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与李渊。武德二年去世,年仅15岁,葬于陕西省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
4、隋秦王杨浩(605-618年), 隋炀帝之侄,秦王杨俊之子,继承父亲的王位为秦王。618年3月,炀帝在江都被弑,杨浩被宇文化及立为皇帝,其实乃傀儡皇帝。618年3月——618年9月在位半年后的9月,宇文化及废黜杨浩,自立为皇帝,并将杨浩毒死。
5、隋世宗杨昭(追封)(584―606),隋炀帝杨广长子,母皇后萧氏。大业元年(605年)被立为皇太子。美容仪,有武力,能开强弓。自奉俭朴。大业二年(606年)杨昭病故,时年二十三岁,谥“元德”。义宁元年(617年),其子隋恭帝杨侑即位后追谥他为孝成皇帝,庙号世宗。
6、隋越王杨侗(605年-619年7月),隋炀帝之孙,隋世宗杨昭之字子,从小聪明过人,宽厚仁爱,即位前为越王,公元618年5月,在东都洛阳群臣段达、王世充等人奉他为帝,改元皇泰,史称“皇泰主”。在位不到一年,被王世充所弑,葬处不明。有子:杨岐、杨白。
隋文帝杨坚的年号
开皇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
公元 | 581 | 582 | 583 | 584 | 585 | 586 | 587 | 588 | 589 | 590 |
干支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开皇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十九年 | 二十年 |
公元 | 591 | 592 | 593 | 594 | 595 | 596 | 597 | 598 | 599 | 600 |
干支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仁寿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
公元 | 601 | 602 | 603 | 604 | ||||||
干支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甲子 |
隋炀帝杨广的年号
大业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
公元 | 605 | 606 | 607 | 608 | 609 | 610 | 611 |
干支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大业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公元 | 612 | 613 | 614 | 615 | 616 | 617 | 618 |
干支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隋恭帝杨侑的年号
义宁 | 元年 | 二年 |
---|---|---|
公元 | 617 | 618 |
干支 | 丁丑 | 戊寅 |
杨浩的年号
天寿,(618年)三月~九月
天寿 | 元年 | |
---|---|---|
公元 | 618 | |
干支 | 戊寅 |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立杨浩为帝,同年九月,宇文化及自立为帝,派人毒杀了杨浩。
杨侗的年号
皇泰,618五月——619四月,2年
皇泰 | 元年 | 二年 |
---|---|---|
公元 | 618 | 619 |
干支 | 戊寅 | 己卯 |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太府卿元文都、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中卢楚等人在东都洛阳立元德太子杨昭的儿子杨侗为帝,改年号为皇泰,史称其为皇泰主或皇泰帝、末帝。杨侗给隋炀帝上庙号世祖。皇泰二年四月,杨侗被迫禅位王世充,旋即被杀。
隋朝统治地区其他势力年号
君主 | 年号 | 起止 | 时长 |
---|---|---|---|
陈顼 | 太建 | 569年—582年 | 14年 |
陈叔宝 | 至德 祯明 | 583年—586年 587年—589年 | 4年 3年 |
操师乞 | 始兴 | 616十二月 | 1月 |
林士弘 | 太平 | 616年十二月—622年十月 | 7年 |
窦建德 | 丁丑 | 617年正月—618年十一月 | 2年 |
五凤 | 618年十一月—621年五月 | 4年 | |
李密 | 永平 | 617二月—618 | 2年 |
刘武周 | 天兴 | 617年三月—620年四月 | 4年 |
郭子和 | 正平 | 617年三月—618年七月 | 2年 |
薛举 | 秦兴 | 617年四月—618年十一月 | 2年 |
581年,身为关陇门阀之首的外戚杨坚,迫使北周靖帝宇文阐禅让帝位于自己,并在长安登基称帝,定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同年,隋文帝杨坚将九岁的宇文阐弑杀。杨坚:本来不想当皇帝你们非选我 就勉为其难下
583年,隋文帝杨坚派兵攻打突厥,并采用离间分化的策略,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
584年,东突厥起名可汗,称臣内部,并给隋文帝上尊号为圣人可汗。自此,杨坚成为突厥名义上的君主。
587年,隋文帝设立科举制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
588年,隋文帝命杨广统帅水陆大军50余万,大举伐陈。
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韩擒虎俘虏了陈后主陈叔宝,陈朝自此灭亡。
590年,岭南圣母洗夫人迎接,随时进入广州、岭南诸州进归隋朝。自此,隋文帝统一全国,成功结束了纷乱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598年,高句丽出兵攻打辽西,隋文帝听后大怒,发兵30万征伐高句丽,但由于后勤问题,隋军军心不振,高句丽也随即上表请罪,于是隋文帝罢兵而归。
公元600年,隋文帝将太子杨勇贬为庶人,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
602年,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去世,终年59岁。
604年,隋文帝杨坚离奇去世,在位23年,终年64岁。同年,隋炀帝杨广正式即位。
605年,隋炀帝杨广开始营建并迁都洛阳。洛阳工程历时十个月,每月使用200万人。同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修建隋唐大运河。
606年,隋炀帝在科举考试中增设进士科。
609年,隋朝人口达到5000万人。
610年,隋炀帝开创了历史上首次万国来朝。隋朝周边诸藩有40余国来洛阳朝贺。一时间,东京洛阳使节分支胡商云集,隋朝成为世界中心。
611年,王国率领民众在山东起义,隋末农民起义爆发。
612年,隋炀帝出动113万士兵,200多万民夫征伐高。 高句丽最后遭到惨败。
613年,隋炀帝第二次征伐高句丽,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时,楚国公杨素之子杨玄敢起兵叛隋,隋炀帝仓皇撤军。同年,隋炀帝平定杨玄敢叛乱。
614年,隋炀帝第三次征伐高句丽。此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而高句丽也疲于战争,最遣使请降,隋炀帝随之撤军。
615年,隋炀帝北巡长城时,东突厥始毕可汗亲率数十万大军在雁门郡包围隋炀帝。隋炀帝急忙派人向始毕可汗之妻隋朝义成公主求救,在义成公主的帮助下,始毕可汗撤围而去。
616年,李密帅瓦岗军逼近东都洛阳,隋炀帝命越王杨侗留守洛阳,自己则率众前往江都。
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占长安。同年,李渊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佑为帝,是为隋恭帝,并尊隋炀帝为太上皇。
618年4月,隋炀帝在江都见天下大乱,心灰意冷,便整日荒淫昏乱,宇文化及等人乘机发动兵变,将隋炀帝杨广缢杀,终年50岁,在位14年。
五月,宇文化及拥立隋炀帝侄子杨浩为傀儡皇帝。不久,宇文化及杀杨昊,自立为帝,建国号为许。
六月,李渊逼迫隋恭帝杨佑禅位称帝,建立唐朝。
七月,东都洛阳,群臣在得知隋炀帝死去后,拥立隋炀帝孙杨侗为帝,视为隋末帝。
619年,王世充废除隋末帝杨侗,自立为帝,建国号为郑,并将杨侗弑杀,年仅16岁,在位一年。隋朝不是二世而亡吗?实乃共有7个皇帝4个傀儡
自此享国37年的隋朝灭亡。
后来杨坚的长女成了北周武帝太子的王妃。公元578年,周武帝病死,宣帝即位。杨坚的长女做了皇后,杨坚升任上柱国、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加上年少的皇帝也比较昏庸荒淫,在群臣中没有威信,于是,杨坚便开始准备取而代之。杨坚的行动多少让小皇帝有所察觉,但没有真凭实据,他也没法处罚杨坚,何况他还是自己的岳父大人,更难下决心做事。杨坚为了避免皇帝的猜疑,就想到地方上去任职,也为将来有变时能利用实力争夺皇位。于是,他便把这种愿望告诉了自己的朋友、内史上大夫郑译。
因为周宣帝打击、压制皇族成员,所以让皇族势力变得衰弱了。在这种背景下,杨坚作为杨氏家族、独孤氏两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又是周宣的岳父。在北周帝国的影响自然是越来越大了。
后来,周宣帝五个皇后并立,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加强宫廷力量,并且分散军政大佬权力的一种举措。
皇帝宠爱众多女人,这通常是源于情欲的原因。但是,皇帝给予众多女人皇后的称号,通常都不是因为简单的情欲。因为,这里面通常总包含着太多的政治因素。
因为一个女人成了皇后,意味着她宫廷内的地位上升了;因为一个女人成了皇后,意味着她的家族地位上升了。如果后宫出现好几个皇后,意味着后宫的权势分散了;如果皇帝有好几个皇后,也意味着外戚的权势分散了。
周宣帝满打满算,当了不到两年皇帝,就死了。而五后并立,也就一年多时间,周宣帝就死了。从某种意义上,五后并立只是一种未完的、也比较怪异的权力布局。如果周宣帝再活一段时间,会是什么结果,我们无从知道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周宣帝再活一段时间,杨坚的权势肯定会受到削弱。
因为,后宫出现五个皇后,杨坚的女儿在后宫的地位,自然会下降的;而杨坚凭借外戚身份获得的权力,自然也会下降。
更主要的是,与此同时周宣帝还让自己儿子继承了皇位,自己到幕后当了太上皇了。而周静帝(周宣帝的儿子)是朱皇后的儿子,不是杨皇后的儿子。这显然意味着,杨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再次下降了。因为,杨皇后不是小皇帝的生母,后宫又有四个皇后与她并立,你说她的权势能有多大?
而且周宣帝死后,北周的权力中枢可以由郑译、刘昉等人操纵,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周宣帝也是想渐渐把权力移入宫廷之内的。
郑译、刘昉都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家族背景,在周宣帝死后,却可以左右帝国大局,主要是因为他们受到周宣帝的信任、重用。这种人成为帝国主要权力者,通常就意味着帝国的权力进入了宫廷之内。
但是,周宣帝当皇帝后,满打满算不到两年就死了(公元578年6月继位,公元580年5月死),而他的儿子只有八岁。所以这个未完的、怪异的布局,就变得漏洞百出了。
如果周宣帝没有清除宇文皇族的强势亲王,估计也轮不着杨坚篡位。但是,皇族势力受到了打击,杨坚的地位自然突显出来了。
如果周宣帝没有早早死掉,杨坚可能也无法篡位了。因为,五后并立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杨坚的。而且,从当时情形去看,皇权正处于上升阶段,贵族势力正处于下降,所以杨坚能逃脱周宣打压的可能性并不大。
但是,周宣帝突然死亡,让杨坚终于抓住了机会。
当然了,周宣帝与杨坚之争,无论谁胜谁败,并不会真正改变历史的大方向。因为,北朝对南朝已拥有了压倒性的优势,而且豪门贵族的影响力正在渐渐削弱,所以周宣帝国只要巩固了皇权,自然也有机会统一天下。
当然了,对周宣帝最大的不利因素在于,他的父亲周武帝,曾全力打击佛教。在佛教势力根深蒂固的背景下,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惊人的。虽然这种内容,只是在正史之中隐隐约约的流露出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佛教势力受到这种打击后,是绝不会善罢干休的。
不过这种负面影响,如果周宣帝处理得当,应该也有机会改善的。因为,从前拓跋焘也曾全力打击佛教,后来拓跋焘及其的继位者,不断调整宗教政策,让皇权仍然可以与佛教并存了。
换而言之,只要周宣帝不是僵硬的执行宗教政策,并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走向失败。
总的来说,周武帝极端的宗教政策,是有利又有弊。因为,周武帝灭佛,让帝国可以控制的人口、物资明显增加了;甚至而言,这是周武帝征服北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他为帝国制造的潜在敌人,也是数不胜数的,甚至而言,这也是杨坚可以成功篡夺宇文家族的重要原因。
如果帝国的权力中枢,由几个德高望重的人控制着,估计也轮不到杨坚篡位。但是,因为郑译、刘昉缺乏足够的威望、实力,所以在周宣帝死时,他们虽然拥有左右帝国的影响力,却很快就沦为杨坚的附属了。
周宣帝临死前的北周帝国,实际上与秦始皇死时的秦帝国非常相似。第一、皇族势力衰弱;第二、他让帝国权力渐渐移入内廷,使军政大佬都很难接近帝国权力中枢。
在这种背景下,控制内廷的权力者,与权臣联手,很快就控制了帝国中央政府。
我们知道,秦始皇死后,秦始皇的亲信(赵高)与权臣李斯,拟定了一份有利于他们的遗诏,于是他们迅速的控制了帝国中央政府。
周宣帝死后,同样是周宣帝的亲信(郑译、刘昉)与权臣杨坚,拟定了一份有利于他们的遗诏,于是他们迅速的控制了帝国中央政府。
如果帝国的权力,没有移入内廷,皇帝的亲信,就无法随意更改皇帝的遗诏。更无法和某个权臣联手,就可以轻易的控制了帝国。
赵高、李斯处于有利的位置后,马上对秦始皇的子孙,进行了残酷的打击。
杨坚控制权力后,马上开始密谋削弱皇族势力。
如果皇帝没有人为的削弱皇族势力,内廷与权臣联手后,也无法真正控制中央政府的。因为,如果他们密谋控制帝国中央政府,就会受到皇族势力的迎头痛击。但是,在皇族衰弱的背景下,皇族面对内廷与权臣的这种行为,不要说借机生事了,就是想自保都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赵高、李斯控制秦帝国后不久,整个关东地区,很快就处于失控制之中。
杨坚控制帝国后,整个关东地区,也是马上就处于失控的状态。
赵高、李斯沙丘之变后,因为陈胜吴广振臂一呼,于是整个关东地区,很快就被叛乱势力控制了。
杨坚取得执政地位后,因为尉迟迥振臂一呼,整个关东地区,也很快被叛乱势力控制了。
如果有什么不同,只是秦末的关东失控,是秦帝国体制之外的力量,打着反抗暴秦统治的旗号进行叛乱。
北周灭亡时的关东失控,是周帝国体制之内的力量,打着保卫皇权的旗号进行叛乱。
当然了,最大的不同是。赵高、李斯的联盟很快破裂,最后以赵高火并李斯结束。而且关东的叛乱愈演愈烈,最后秦帝国灭亡了。
郑译、刘昉与杨坚的联盟,因为从开始起,大家就认可了杨坚的主导地位,所以这个联盟一直保持着巩固。而且,他们很快就把关东的叛乱彻底平定了,当然了,结果也是周帝国灭亡了。
杨坚能迅速平定关东的叛乱,主要原因大约有两个。
第一、周武帝强有力的控制着帝国,周宣帝在帝国为所欲为,让人们感觉到,在当时的背景下,似乎无法建立一个帝位虚立,大家联合执政的格局了。西魏时代,皇帝只是一个摆设,下面是宇文泰为代表的几大贵族联合执政。北周初期,也是宇文氏皇帝当一个摆设,下面是宇文护为代表的几大贵族联合执政。这种格局,一共维持了39年(533年,宇文泰拥立元修为帝,572年周武帝杀死宇文护)。
周武帝夺权成功,马上开始乾纲独断;关键是周武帝死后,周宣帝继位,依然是乾纲独断。这似乎证明,贵族政治的辉煌时代已结束了。
以前,可以实现贵族政治,大约是因为贵族的权力比较集中,几个实力巨大的大佬在限制皇权时,相对容易实现联合。但是,后来众多大佬的去世,他们子孙虽然保存了他们的权力,但是显然意味着权力分散了。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想联合起来控制一个皇帝,似乎有些困难。
当然了,更往深究其原因,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渐渐实现了某种质变。换而言之,因为中央政府直接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所以几大豪门贵族操纵帝国的格局,似乎已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在这种背景下,周武帝遂可以夺回皇权,并且可以强有力的控制着帝国。当然了,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周宣帝继位后,依然是拥有实权的皇帝。
当杨坚在郑译、刘昉的支持下,大权独揽时。人们自然觉得,为了限制杨坚篡位,而大动干戈,实际上有些不值得。因为,就算把杨坚压制住了,领衔打倒杨坚的人,未必就会比杨坚强到哪里去。
这实际上,就如刘裕、刘义隆,相继成为强势皇帝后,南朝对乱臣贼子篡位,变得越来越无动于衷一样。因为,大家对利用尊崇皇帝,建立一个贵族联合执政的格局,变得越来越没信心了。在这种背景下,他们面对乱臣贼子篡位,通常都是报着管他狼吃狈,还是狈吃狼的态度。于是,乱臣贼子夺取皇位变得越来越容易,而且也很有人愿意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谴责他了。于是,整个南朝,乱臣贼子层出不穷,皇位的世袭制,几乎已是变相的废除了。
杨坚篡位时,大约也是如此的。所以,在杨坚之心路人皆知的背景下,在北周的核心地区(关中地区),竟然没有人公然反对杨坚。
第二、反对杨坚的力量,虽然一时风起云涌。但是,他们都集中在北周征服的地区(从前北齐、梁帝国的地盘)。事实上,从前北齐、梁帝国地盘的军政长官,似乎除了并州总管李穆、幽州总管于翼外,都加入了声讨杨坚的行列。
但是,这种反抗,似乎注定是缺乏力量的。
因为,关中之外的地区,都是北周征服的地区。尤其是北齐故地,三四年前,才被北周征服。你在这种地方,打着保卫北周皇帝的旗号,反抗权臣篡位,本身就是缺乏号召力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是北齐的臣民,你的国家三年前被敌国灭亡了。现在,敌国本土发生叛乱,你会积极保卫他们的皇帝?这似乎是有些不可思议的。处于你的位置,你肯定会觉得,管他们是狼吃狈,还是狈吃狼呢!换而言之,谁当皇帝,关我们什么事?
当然了,从这里,我们大约也可以看出来,周武帝在灭掉北齐后,对北齐皇族进行灭绝性屠杀的原因。因为,从前符坚灭掉前燕,因为重用慕容家族,所以帝国出现危机时,整个前燕故地马上就脱离了帝国的控制。
如果周武帝用怀柔的政策对北齐皇族,当北周帝国出现混乱时,北齐故地恐怕也会随时脱离帝国控制的。但是,周武帝也许没有想到,他灭绝了北齐的皇族,只是使杨坚夺取北周权力时,变得更加容易了。
因为豪门贵族的衰弱,让关中地区(北周的故地),缺乏反对杨坚篡位的足够动力、实力,因为关中之外的地区,缺乏保卫北周皇权的足够动力、实力,也缺乏脱离北周统治的足够动力、实力,让反叛者难以从当地汲取到足够的力量。
所以,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杨坚只用了四个月时间就平定了。
在平定地方反对力量的同时,杨坚也开始铲除宇文诸王了。周宣帝刚死,杨坚就把宇文家族有影响力的王爷,都骗回了帝国都城。现在,据说这几个王爷,都阴谋杀害杨坚,所以全被杀掉了。
公元581年2月,杨坚称帝。
此时,据周宣帝死,不过9个月的时间!也难怪人们都说,自古得国之易,没有比杨坚更容易的了。
杨坚在周宣帝死后,才取得执政的地位。但是,9个月后,就简历了隋朝登上了皇位。
甚至从周武帝死算起,杨坚也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当了皇帝。
北周帝国的灭亡,是因为北周似乎也进入了南朝的权力格局。
换而言之,因为贵族势力渐渐分散,所以,军政大佬对建立一个皇权衰弱,众多军政大佬联合执政的格局,已丧失了信心。在这种背景下,他们似乎懒得把什么忠君思想,当回事了。换而言之,谁当皇帝不是个当,忠于某个人、某个家,实在有点迂腐。更主要的是,老话早就说旧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代表天下人利益的人,才配执掌天下。
在这种背景下,权臣篡位变得比较容易了,至于从法理上,他们受到的压力变小了。比如,曹操、司马懿从来都没有当过皇帝,更没有杀害过皇帝;他们的后代虽然篡位了,也没有对从前的君主斩尽杀绝。但是,在后世就是一个乱臣贼子的代名词,就是一个欺负孤儿寡母的代名词。而东晋、南北朝时期篡位的乱臣贼子、杀害皇帝全家的乱臣贼子,数也数不过来,但是,从来没有人真正谴责过他们。
比如,周宣帝刚死,杨坚就迫不及待的欺负孤儿寡母,更把皇帝全家屠杀殆尽了。
人们在说起杨坚时,好像最多的印象就是开国皇帝,而很少把他们当成乱臣贼子的代名词。我无意强调隋文帝杨坚乱臣贼子的身份,我只是想说,人们当时对乱臣贼子篡位,已表现的非常坦然了。
杨坚的历史地位
在传统的中国史书上,杨坚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至少在普通人的印象,如果中国帝王大排队,杨坚肯定无法进入前五名;甚至能不能进入前十名,也难说的很。
因为,关于杨坚的历史,多少有些平淡;而南北朝的历史也比较乱;所以,普通读者恐怕连杨坚的基本历史背景都搞不清楚。所以一说杨坚,普通读者大约只知道,他以篡位的方式开创了隋帝国,而隋帝国二世就亡了。
后来,隋文帝的历史地位突然提高,主要是因为外国人在研究中国历史时,认为隋文帝是结束中国三百年分裂、动荡的标志性人物。所以,就赋予了他非常高的历史地位。我看过好几个版本的世界百名伟人排行榜,而隋文帝通常都是榜上有名。
其实呢?这是因为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视角,与中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视角,是非常不同造成的。
比如,如果没有外国人的历史观传到中国。你让中国人说影响中国历史的标志性人物。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蔡伦、毕昇。因为,这是哪跟哪的事啊?这两个人物,在现在的中国,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但是在鸦片战争前,知道这两个名字的中国人,实在可以称得上博学了。因为,这两个人实在太无名了。
杨坚的历史地位,传统的中国历史一直都低估着;当然了,外国的历史书似乎也太高估他了。
总的来说,每段历史都是众多主观、客观因素共同促成的。一个人想成为伟大人物,必须得出生于一个恰当的时间段里,而且还得生于一个恰当的环境里;否则他再有本事,也无法影响历史的。
比如,秦始皇如果出生于平民家庭里,兼并六国的人,肯定就不是他了。因为,在过去的百年历史里,所有的秦王(或秦国执政官)都领导着秦国,一直不间断的蚕食着六国。秦始皇不过是继承了这种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做了最后的一推。
如果刘邦早生上二十年,他肯定也没有机会统一天下了;因为他恐怕没有等到天下大乱,就在沛县以一个亭长的身份死了。
比如,曹操、刘备、孙权都非常英雄。但是,结果呢?三个人都是折腾了一辈子,也没有统一天下。最后统一天下的人,竟然是司马炎。
再比如,五胡乱华开始后,整个时代那是英雄辈出。但是,谁也无法实现中国的统一。而最后统一天下的人,竟然是杨坚。
司马炎与杨坚,那都是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整个历史大局,进行了最后的一推。
其实,秦始皇也是如此的。只是从秦始皇继位时的天下形势去看,似乎并没有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刻。因为,虽然在秦国一百多年不间断的蚕食下,秦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已没有人能抗衡了。但是,六国的综合实力依然不可小视。但是总的来说,秦国统一天下,那是秦国几代人不间断扩张的结果。
而司马炎、杨坚当皇帝时,整个天下的统一,似乎就差那最后的一推了。因为,当时的天下,只有东南一隅之地还未纳入帝国版图。司马炎当皇帝时,就等他去征服东吴了;杨坚当皇帝时,就等他去征服陈帝国了。
只要我们翻开历史地图册就会发现,东吴与晋帝国;陈帝国与隋帝国,那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就是翻开历史书看两国的兵力、人口,那也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在这种实力对比下,征服敌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不论怎么说,杨坚都是一个历史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因为,中国历史经历了三百年的分裂,是在他的手里再次实现了统一。更重要的是影响中国上千年科举制度,也是在他手里开始出现推广的。
隋朝的统一
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四分五裂,多民族政权并存。经过二百七十年的民族融合,很多少数民族都已汉化。隋文帝推翻北周鲜卑族统治,在北方建立起汉族政权。南方的两个政权都是汉族政权,一是建都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的陈朝,统辖着三十州地盘二百万人口;二是割据在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市)的后梁,只有一郡之地。南北对峙不再带有民族对立的色彩,经济的发展和交流迫切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国家统一的时机成熟了。
隋文帝即位之初,即把统一中国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他向宰相尚书省左仆射(yè)高熲(jiǒng)征求将帅人选,高熲推荐贺若弼和韩擒虎。开皇元年(581)三月,隋文帝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守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守庐江(今安徽省合肥市),责成他们经略陈朝。九月,隋文帝又任命长孙览和元景山为行军元帅,率军伐陈,而由高熲节度各支部队。第二年正月,陈宣帝去世,后主陈叔宝继位。元景山派邓孝儒带领四千隋军,在今湖北省武汉市一带打仗,当地的陈朝守将皆弃城逃跑,于是陈朝派遣使者请和。隋朝这时还没有力量立即灭掉陈朝,再加上北方有突厥族的威胁,于是高熲就以"礼不伐丧"(《资治通鉴》卷175)为冠冕堂皇的理由奏请班师。二月,隋文帝便诏令高熲等撤回。开皇七年(587),隋文帝征召后梁主萧琮(cóng)入朝。后梁地小力弱,不敢违抗,萧琮于是率领群臣二百余人从江陵来长安。隋文帝趁机派兵进驻江陵,废掉后梁政权,把萧琮留在长安以上柱国名义予以安置。这样,隋朝把持了长江中游地区,为向下游的陈朝首都建康进军提供了方便。
从此,隋朝君臣统一中国的行动进入紧锣密鼓的阶段。隋文帝宣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南史》卷10《陈本纪下》)他征求平陈方略,高熲提出一整套方案,说:"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偷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大军横渡长江),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若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资治通鉴》卷176)隋文帝采用这套方案,使陈朝物资大受损失,警觉变得麻痹。上柱国杨素以及贺若弼、州刺史高劢、崔仲方等人,纷纷献计献策。崔仲方上书建议在今安徽、江苏增派陆军,在今四川、湖北制作战船。长江和汉江的水陆冲要地带,双方必然极力争夺。陈朝沿长江遍置战船,但最终要集中到汉江入长江口和西陵峡口进行决战。陈朝如果派出精兵增援长江上游,处在下游的我方陆军即可乘机渡江作战;陈朝如果按兵不动,固守建康,处在上游的我方军队即可大举征伐。"彼虽恃九江、五湖之险,非德无以为固;徒有三吴、百越之兵,非恩不能自立矣。"(《资治通鉴》卷176)隋文帝于是把崔仲方的刺史任职地从虢州(治今河南省卢氏县)更换到汉江下游的基州(即竟陵郡,治今湖北省钟祥县),这里是他建议督造战船的地方之一。有人建议造船注意保密,隋文帝说:"吾将显行天诛(公开地替天行道,吊民伐罪),何密之有!"(《资治通鉴》卷176)于是隋方故意把造船的刨花、木片投入江中,漂到陈朝境内,让他们嗅到战争的气息,对他们造成心理攻势。杨素在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大规模制造战舰。最大的战舰叫"五牙",能容纳官兵八百人,起楼五层,通高一百余尺,前后左右装置六个拍竿,各长五十尺,用以拍击敌船。次一等的叫"黄龙",容纳官兵百人。再次有平乘、舴艋等等。
次年三月,隋文帝下诏揭露陈后主罪恶二十条,抄写三十万份散发江南。十月,隋文帝设置淮南行台省,治所设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以次子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为行台尚书令,总管灭陈事宜。隋文帝旋即出兵,亲自送行。他任命杨广、三子秦王杨俊以及杨素为行军元帅。于是杨广从六合(今江苏省六合县)出兵,杨俊从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出兵,杨素从永安出兵,同时荆州(治今湖北省江陵市)刺史刘仁恩、蕲(qí)州(治今湖北省蕲春县)刺史王世积、庐州总管韩擒虎、吴州总管贺若弼、青州(治今山东省青州市)总管燕荣分别由自己治所出兵,总共五十一万八千人,由杨广节度。左仆射高熲、右仆射王韶分别担任晋王府元帅长史、司马,具体处理军务。
杨俊督率水陆大军,屯驻汉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杨素带领水军顺长江三峡而下,起初所向披靡。陈朝沿江镇戍接连上报情况,但执政大臣施文庆、沈客卿扣押情报,不向陈后主反映。隋朝重兵隔江布防,陈朝在建康的军队只有十多万,君臣们极度迷信长江天堑,以为国家坚如磐石,万无一失。陈后主说:"王气在此,齐兵三来,周师再来,无不摧败,彼何为者邪!"都官尚书孔范说:"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邪!边将欲作功劳,妄言事急。"他甚至认为隋军来犯,不过给自己提供了立功升迁的好机会,竟大言不惭地对陈后主说:"臣每患官卑,虏若渡江,臣定作太尉公矣。"当有人误传隋军的战马死掉,他说了句俏皮话:"此是我马,何为而死!"意思是打败隋军,隋马皆是陈朝的战利品。陈后主哈哈大笑,似乎已经胜券在握,于是我行我素,"奏伎纵酒,赋诗不辍"。(《资治通鉴》卷176)
贺若弼在广陵故意买了五六十艘破船,摆在显眼的地方,陈朝人以为隋朝缺船,无法渡江。他部署沿江军人值勤换班,都集中到广陵,于是旌旗蔽野,人头攒动;陈朝人以为隋军聚集,肯定要出动打仗,便急忙发兵防备,后来确知隋军仅仅是换班集合,习以为常,不复防备。贺若弼又命令士兵不断沿江打猎,人马喧腾,尘土飞扬,以麻痹陈朝官兵,使他们把尔后隋方的真正出兵判断为打猎嬉戏。于是在开皇九年(589)正月初一,趁着戍守长江的陈朝官兵为欢度春节而堕入醉乡,贺若弼从广陵渡江,韩擒虎从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渡江,向陈朝政治中心地带压过来。陈人立即密启告急,陈后主喝得酩酊大醉,对密启不予理睬。江南人民对于隋朝攻打自己的腐败政府没有抵触情绪,甚至对于汉族内部结束分裂的军事行动带有好感。当韩擒虎在陈朝的国土上安营扎寨后,"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贺若弼渡江二十多天以后,陈朝大将任忠前来投降,引隋军由朱雀门进入建康城。城内守兵欲战,任忠挥手制止,说:"老夫尚降,诸君何事!"(《隋书》卷52《韩擒虎传》)于是陈军一哄而散。陈后主见大事不好,连忙和宠妃张丽华、孔贵嫔躲进景阳宫的枯井内。隋军扬言要投石,他和二妃捆在一起,被隋军拉出,投降了隋军,陈朝灭亡。高熲进入皇宫,"犹见启在床下,未开封"。(《资治通鉴》卷178)长江中上游的陈军不知道石头城上旗帜变色,还在奋力抵抗杨俊和杨素。杨俊统领十多万水陆军队,滞留在汉口。陈军在三峡横缀三条铁索,杨素战舰长时间受阻不得下。双方交战,死伤惨重。杨素后来终于战败陈军,开赴汉口。陈后主投降的消息传开,境内各地逐渐投降隋军。淮南行台省的任务已经完成,隋朝于二月份予以撤销。陈后主被押至长安,加以安置。
陈朝灭亡后,岭南各郡无所适从。高凉郡(治今广东省阳江县)太夫人冼氏是原萧梁政权高凉太守冯宝的妻子,这时被各郡推举为主,号称"圣母",保据一方,统率部落十多万家。隋朝派使者安抚岭南,把陈后主写给冼夫人的劝降书交给她。冼夫人集合当地首领数千人,痛哭流涕。她派孙子冯魂率众迎接隋朝使者入广州,愿意归附隋朝,并协助隋使说服岭南各郡归附。隋朝册封她为宋康郡夫人。至此,分裂局面告终。
隋朝的衰落与灭亡
隋末隋炀帝统治期间,劳役不息,天下死于役,导致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隋朝也随之很快灭亡。但是,历史上有很多类似隋朝的大一统王朝,如汉、唐、宋等,在王朝末期也经历了隋末的残酷腐朽统治,但是大都能够依靠惯性苟延残喘很长时间。隋朝一度海内一统,繁荣昌盛,却"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原因何在?
回顾历史,隋末,天下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权为根据地的关中地区最多,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在地方上势力强大,在社会上声望卓著,在政治上能量很强。李渊在《授三秦豪杰等官教》一文写到,"义旗济河,关中响应,辕门辐凑,赴者如归。五陵豪杰,三辅冠盖,公卿将相之绪馀,侠少良家之子弟,从吾投刺,咸畏后时,扼腕连镳,争求立效"。说明了关中豪强的数量、质量很高,势力强大,在受到朝廷的压迫后,反心尤盛。所以,在统治集团变乱时期,这些豪强,借机起事,纷纷而起。
再看江淮到岭南地区,这些地方原来都是南朝的统治地区,有众多支持南朝的豪强地主,隋朝建立之后,它们大都成为隋朝的异己力量。所以,后来在南方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反抗隋朝的叛乱,其时,陈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虽然平定了这次大暴动,但是采取的是镇压和妥协结合的方式,很多叛乱头领后来成为了州郡的刺史、县令,所以这股强大的势力并没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变,这些潜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
还有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河南、山东一带地主起兵的数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来复杂,妄起风波,旧号难治(三国时期,曹操为稳定河北曾经建都于邺)。隋征吐谷浑后,国家马驴死者十有八九,后征高丽,隋炀帝诏征马匹十余万,主要出自中原,中原富人因此破家者十家而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权的根基已经摇摇欲坠。
于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三股势力,以李渊、杨玄感为代表的隋朝高官显贵,以萧铣、沈法兴为代表的南朝残余势力,以梁师都、刘武周为代表的地方大族豪强群起反隋,锋镝鼎沸,星离棋布。史家有论,称割据叛乱为"土崩",农民起义为"瓦解",隋政权不仅失去了天下民心,而且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地主阶级的支持,顷刻间土崩瓦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可见,隋炀帝实施苛暴的徭役、兵役,毫无限制地压迫劳动人民,甚至贵族地主,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固然是隋政权灭亡的直接原因。但是,隋朝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其情况颇似秦朝,外表强盛至极,在大一统的表面下却涌动着各种割据势力的暗流,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这种隋政权本身固有的缺陷,才是隋朝在强盛之际,转而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灭亡原因简而言之:暴政,劳役太重,滥用民力,人民长治后不堪重负。
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杨侗禅让王世充,隋朝灭亡为止,国祚38年。
以下是隋朝时期的战争年表:
隋开皇元年(581年)九月至十一年春隋统一的战争
隋开皇元年(581年)八月丰利山之战
隋开皇元年(581年)九月至次年正月高颎攻陈之战
隋开皇元年(581年)十二月至二年十二月突厥攻隋之战
隋开皇二年(陈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陈平始兴王陈叔陵叛乱
隋开皇二年(582年)正月甑山、涢口之战
隋开皇二年(582年)六月可洛赅山之战
隋开皇二年(582年)十二月周槃之战
隋开皇三年(583年)四月至五月隋反击突厥之战
隋开皇三年(583年)四月白道之战
隋开皇三年(583年)四月隋灭高宝宁之战
隋开皇三年(583年)五月高越原之战
隋开皇三年(583年)沙钵略与阿波之战
隋开皇三年(583年)六月砂城之战
隋开皇三年(583年)六月隋梁远击吐谷浑之战
隋开皇四年(584年)四月隋贺娄子干击吐谷浑之战
隋开皇五年(陈至德三年,585年)三月陈平章大宝叛乱
隋开皇五年(陈至德三年,585年)梁戚昕袭陈公安之战
隋开皇五年(585年)隋助沙钵略可汗击阿波可汗之战
隋开皇七年(587年)莫何可汗击阿波可汗之战
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灭陈的战争
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狼尾滩之战
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歧亭、延州之战
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白土岗之战
隋开皇九年(589年)二月湘州之战
隋开皇九年(589年)南康之战
隋开皇九年(589年)二月隋定三吴之战
隋开皇九年(589年)十二月南定州之战
隋开皇十年(590年)十一月至次年春隋平江南之战
隋开皇十五年、十六年(595—596年)隋击降党项之战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隋平定爨翫昆州之战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隋平李光仕叛乱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隋平李世贤叛乱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大业八年(612年)、九年、十年隋与高丽战争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攻高丽之战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隋击突厥之战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隋与突厥达头可汗之战
隋开皇二十年(600年)隋击达头可汗之战
隋开皇二十年(600年)二月至三月隋平李英林叛乱
隋仁寿元年(601年)隋卫文升平僚人叛乱
隋仁寿元年(601年)隋冯盎平僚人叛乱
隋仁寿二年(602年)杨素击突厥之战
隋仁寿二年(602年)隋平李子佛之战
隋仁寿四年(604年)隋平杨谅之战
隋大业元年(605年)正月至四月隋攻林邑之战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击契丹之战
隋大业三年(607年)隋击铁勒之战
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灭伊吾之战
隋大业四年至五年(608—609年)隋击吐谷浑之战
隋大业六年(610年)隋平建国门事变
隋大业六年(610年)隋击流求之战
隋大业六年(610年)西突厥射匮击处罗可汗之战
隋大业六年(610年)至隋亡(618年)隋末农民起义
隋大业六年(610年)六月尉文通起义
隋大业六年(610年)十二月王万昌起义
隋大业六年(610年)至隋亡(618年)瓦岗农民起义
隋大业六年至十三年(610年—617年)翟让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王薄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刘霸道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孙安祖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高土达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起义
隋大业七年十二月至十二年(611—615年)张金称起义
隋大业八年(612年)正月隋炀帝第一次攻高丽之战
隋大业九年(613年)七月刘元进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至唐武德七年(625年)杜伏威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三月孟海公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韩相国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九月彭孝才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宋子贤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杜彦冰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正月李德逸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二月韩进洛、甄宝车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白瑜娑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三月郭方预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三月孟让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三月郝孝德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三月至十二年格谦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攻高丽之战
隋大业九年(613年)六月至八月隋平杨玄感之战
隋大业九年(613年)八月陈填、梁慧尚、李三儿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八月朱燮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八月管崇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十月吕明星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十二月向海明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杜伏威灭宋颢之战
隋大业十年(614年)二月唐弼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四月张大彪、宗世模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五月刘迦论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六月郑文雅、林宝护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七月隋炀帝第三次攻高丽之战
隋大业十年(614年)八月杨公卿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司马长安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刘苗王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王德仁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左孝友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十二月卢明月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正月颜宣政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二月王须拔、魏刀儿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二月杨仲绪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四月龙门之战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七月张起绪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雁门之战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十月李子通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十月魏骐驎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十二月敬盘陀、柴保昌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十二月李渊剿抚汾晋起义军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十二月至义宁元年(617年)朱粲起义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正月翟松柏起义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二月卢公暹起义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四月甄翟儿攻太原之战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孙华起义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八月赵万海起义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操师乞、林士弘起义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九月荔非世雄起义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九月杜扬州、沈觅敌起义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十月大海寺之战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二月雀鼠谷之战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击突厥之战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王仁恭击突厥之战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罗艺起事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杜伏威击陈稜之战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徐圆朗起义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洛口仓之战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石子河之战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王子英起义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梁师都起事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刘武周起事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张子路起义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李通德起义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郭子和起义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薛举起事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突厥攻扰晋阳之战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河间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月杨世洛起义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月黑石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月萧铣起事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窦建德兼并魏刀儿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綦公顺起义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张善安起义
隋义宁元年(617年)李轨起事
隋义宁二年(618年)正月洛南之战
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江都之乱
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显福宫之战
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沈法兴起事
隋义宁二年(618年)五月徐世勣讨王德仁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黎阳之战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九月邙山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窦建德攻占冀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窦建德攻幽州之战